第8章:大明王朝为何那么“硬”
作者:何晓畅      更新:2019-10-20 06:12      字数:1690

大明王朝为何那么“硬”

纵观历史,我们发现大明王朝与其他朝代最大的不同就是,上到天子下到百姓,不管是被外邦欺负到门口还是亡国吊死,他们的骨子里有一种傲气和硬气,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特有的朝代亮点。

清军入关后,多尔衮在整理大明皇宫旧物时,发现一道非常破旧的圣旨,上面写着:“我朝国势之尊,超迈前古,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,无汉之和亲,无唐之结盟,无宋之纳岁薄币,亦无兄弟敌国之礼。”意思为我大明朝在中国历史上发展到了史无前例的辉煌时期,经历过郑和七下西洋,万朝宾服,俯首称臣。没有之前汉唐宋的屈辱历史,也没有敌国侵扰。我大明朝应该自强,保持现在的国力强盛。直至多尔衮入关后看到这封圣旨也自愧不如,赞叹朱棣的英气与明朝的强盛。并且留下祖训:“丢尺寸之土,减一分版图,即非我爱新觉罗子孙”。明朝人是刚强的,无汉唐之和亲,无两宋之岁币,天子御国门,君主死社稷。在满清统治之初,宁被砍头,也不剃发。

从朱元璋开国到朱由检自缢于景山,历经十六位皇帝,国祚二百七十六年。明朝的建立使得汉人推翻了蒙古人统治的元朝,在整个中国封建历史算是比较长寿的朝代,其中更有两位皇帝在位时间超过四十年(嘉靖45年、万历48年),是中国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。

明朝繁荣昌盛,军力强大,重振汉唐雄风。尤其是永乐一朝,经过洪武年间的励精图治,形成了万国来朝的局面,周边众多国家每年都向明朝纳贡称臣。在当时世界的地位可媲美当今的美国,唯一不同的是,我们传播的是和平,美国发动的是战争。

朱元璋打天下,以历史最卑贱的身份先后灭掉陈友谅、张士诚,把蒙古人赶出北京。这里值得一提的是,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把战略要地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。自此开始,这片土地一直都在外族手里。后来宋朝建立,宋太祖赵匡胤够雄才伟略了,亦未能收复燕云十六州,之后整个宋朝也没人能做到,宋亡后燕云十六州落到了蒙古人的手里。朱元璋举起“驱除鞑虏、恢复中华”的口号(这个口号后来被孙中山借鉴),重新夺得了这块宝地收归汉人所有,五百年间只朱元璋一人做到。朱棣坐天下,靖难之役从北京打到南京,北征蒙古、修《永乐大典》、派郑和下西洋。太祖、成祖两父子都心狠手辣,做事毫不含糊,其功绩个人认为比唐高祖、唐太宗父子有过之而无不及。

明朝洪武年间罢中书省,废除了千余年的宰相制度,使皇权高度集中,明朝前一百年由于太祖和成祖的影响,明朝一直政治清明、社会稳步发展。但因明朝中后期,皇帝大多慵懒,怠于政事,使得奸臣当道,宦患成灾,比如爱斗蛐蛐的宣宗、给自己封官的武宗、渴望成仙的世宗、爱做木工的熹宗,如果这些只是个人的一点业务爱好那也无可厚非,毕竟谁没有一点爱好呢,但如果玩物丧志那遭殃的不仅是国家,还有老百姓。嘉靖二十五年不上朝,所以才有了严嵩、严世藩父子独揽朝政二十年。他的孙子万历比他还多了两年,二十七年不上朝。正是因为皇帝偷懒,想做自己想做的事,使得明朝成为了太监的历史舞台,如王振、刘瑾、魏忠贤等流,由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,他们骗取皇帝的信任,玩弄大权、贪污受贿、祸国殃民、祸害忠臣、扰乱朝纲。经过长时间的折腾,明已元气大伤,国力日渐衰退。纵使明朝最后一位好皇帝思宗有扶大厦之倾倒的雄心,可因国家积病已深,最后也是有心无力。

但明朝人是刚强的,无汉唐之和亲,无两宋之岁币,天子御国门,君主死社稷。在满清统治之初,宁被砍头,也不剃发。李自成攻入北京后,思宗宁死也不屈服,最后在故宫后面的景山上吊而亡,并留下遗书:任贼分裂朕尸,勿伤百姓一人。这与朱元璋打入北京时元顺帝的仓皇而逃是不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?

明朝人曾经是靠自己打下来的天下,他们的祖祖辈辈都知道打天下的痛苦,这些痛苦在大明朝建立后也变成了荣耀的资本,明朝人是极度有尊严的,这不仅是性格的传承,也是当时社会制度的改变和发展,特别是明朝设立的言官制度,更大程度上扩大了人们对于传承的意识。所以他们的后代都会谨遵古训,爱护大明朝,这也为后来部分人反清复明坐下了伏笔,虽然有些人是出自个人的私利,但大部分人还是想念大明朝的,毕竟那是汉人自己辛苦建立的天下!